安置房建设是推进城市建设改造的基本民生工程,更是保障群众对美好生活新向往的民心工程。5月8日,走进陕建七建集团灞桥区三殿村城中村改造项目现场看到项目建设成果喜人——25栋安置及室外工程已达到交付条件,剩余11栋安置楼9栋楼已经封顶,正在开展二次结构、装饰装修及外墙施工,2栋安置楼正在进行主体施工阶段。不久之后,村民们就能喜提新居,幸福回家。
据了解,灞桥区三殿村城中村改造项目计划建设住宅4719套,配套有商业、党群服务中心、社区办公、文化活动站、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卫生服务站等。该项目道路系统均采用“人车分流”的基本原则,为居民营造静谧安全的生活空间。
从一张蓝图到高楼建起,西安市灞桥区三殿村城中村改造项目建设者细致雕琢着项目的每一个环节。
“安置房建设是民生大事,事关百姓的切身利益,每个环节都容不得一点儿纰漏。”项目指挥部党支部书记、总经理寸宽平说。
在施工过程中,灞桥区三殿村城中村改造项目指挥部严把施工质量检测关,形成质量问题可溯源的质量管理机制;对作业人员开展关键工序质量控制专项培训;严格实行自检、复检、专检“三检”制度,做到一次验收合格率100%,实现了施工质量检测流程化监控。
“过去觉得安置房就是‘将就住’,没想到这里比商品房还讲究!”村民代表连连赞叹。如今,建设团队正对剩余楼栋的门窗闭合严密度、地暖管道压力值展开“一户一档”复查,用扎实功夫托起百姓“稳稳的幸福”。
由于项目体量大、交叉作业多,陕建七建集团组建了高效的管理团队,借助“智慧工地”平台将BIM技术、物联网技术相融合,使工程信息和自动化应用高度集成。项目现场还通过对机械设备加装智慧平台,实现了网络全覆盖、语音通信、视频监控、人员机具定位等多项功能,确保工程在安全施工的前提下高效有序推进。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我们坚持以信息化、智能化、标准化手段管理工地,通过‘智慧工地大数据平台’,采用物联网、大数据和云平台等技术,将工程信息和自动化应用高度集成。我们可以通过同一个窗口了解到工人处于何地、设备处于何种状态,确保项目建设安全、进度平稳可控。”三殿村城中村改造项目副经理、青年突击队队长赵吉洪指着指挥中心的大屏介绍道。在项目指挥中心,平台实时显示塔吊运行数据、扬尘噪声监测、水电能耗分析等信息,隐患预警可直达管理人员手机;工人佩戴的智能安全帽兼具定位、紧急呼救功能,AI摄像头自动识别高空作业未系安全带等违规行为,构筑起“人防+技防”的双重保障体系。
这一管理模式不仅提升了施工效率,更将绿色理念贯穿全程。工地采用装配式建筑工艺,减少现场湿作业污染;喷淋系统与扬尘监测联动,实现“尘起即降”。“从‘建造’到‘智造’,科技创新让传统工地焕发新活力。”寸宽平总结道。
现阶段,灞桥区三殿村城中村改造项目剩余施工项目将继续做好标准化及“智慧工地”建设,合理调配资源,完成好二次结构、装饰装修、水电暖、消防及整体配套工程施工任务,稳步推进回迁计划,让群众早日住上满意的房子。同时,项目部将进一步发挥数字化平台作用,稳步提高项目建设质量,把该项目真正打造成西安市城市更新项目的标杆,为西安市城市建设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