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之心”——陕西省安康市宁陕县,这个常住人口不到6万人的县,面积3678平方公里,是安康面积最大的县。
县域面积大、人口密度小,曾经的国家级贫困县宁陕,0至3岁婴幼儿照护更多依靠隔代照护。在让孩子“吃得饱”“穿得暖”后,照养人仍普遍对早期养育缺乏科学认知。
近8年来,宁陕县政府将发展普惠托育服务等重点工作向基层延伸,建立健全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体制机制,联合公益组织、专家团队,累计投入2988万元支持“养育未来”项目,探索出一套适合农村、可落地、宜推广的0至3岁婴幼儿照护模式。
婴幼儿照护来到宁陕
从西安出发,沿着高速路南下,两个半小时便可到达宁陕县城。在快速发展的今天,森林覆盖率达到96.24%的宁陕,从县城到最远的金川镇,却要4小时车程。
4月16日,春意盎然。当天,在宁陕县婴幼儿照护服务旱坝养育中心为附近3个村为数不多的婴幼儿上完亲子课后,养育师吴云还要前往较远的城关镇龙泉村,对“小汤圆”和“糖豆”两名婴幼儿入户家访。
“有些孩子住得分散,把他们聚集在一起不容易,就只好一家一家跑了。”吴云说,每一户的家访,她会把时间安排在30到40分钟,如果孩子课上状态不佳,就缩短至20分钟左右。
午饭过后,记者跟随吴云,沿着10多年前修建的水泥路直达两岁四个月大的糖豆家门口。看到吴云到来,糖豆63岁的奶奶连忙放下手头的活,熟练地往家门口搬上一张小课桌,接着又回屋拿了几张板凳,招呼吴云坐了下来。
拉着吴云,糖豆奶奶告诉她,糖豆听说老师今天要来上课,一早就在家里盼着了。因先天血糖偏低,医生要求糖豆在学龄前每两小时要补充一次糖分。在这种情况下,每周去综合养育中心上课有些不便,吴云便把上课形式改成了入户探访。
接过吴云带来的绘本,奶奶指着绘本上的画对怀里的糖豆说:“瞅,这是啥?是啥色?”原本该吴云上的课,奶奶却熟练地讲了起来。似乎,这已不是第一次。
事实上,教会照养人科学育儿的方法正是“养育未来”项目所倡导的。其间,吴云不断给糖豆奶奶提示:“除了绘本上描述的,平时还要教孩子在生活中运用,比如,今天穿的鞋是什么颜色,它跟家里哪些东西的颜色是一样的。”
上完课临走时,吴云又给糖豆留下了一些玩具和绘本。
不止在农村,在宁陕县城,类似的故事也在上演。作为县城孩子们难得聚在一起集中活动的去处,县综合养育中心不仅给孩子们提供了自由玩耍的场地,还为他们的照养人带来了科学育儿理念。
宁陕的故事要从2012年的一个科研项目说起。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留守在家的儿童面临着一些生存和发展问题。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实验经济研究所、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干部培训中心等团队共同发起一项科研项目,通过对5000名婴幼儿的追踪调研,揭示了我国低收入地区0至3岁婴幼儿发展面临的挑战:50%的儿童存在认知发展风险,52%的儿童存在语言发展风险,且随时间推移风险不断加大。
研究还表明,0至3岁婴幼儿面临的挑战与低收入地区照养人在喂养行为、养育行为存在相关性。
2017年,宁陕县政府与浙江省湖畔魔豆公益基金会、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实验经济研究所合作,在该县实施“养育未来”项目,旨在通过影响照护人的养育观念和行为,最大限度降低农村和欠发达地区0至3岁婴幼儿发展滞后的风险。
研究人员发现,早期干预通过增加家长养育时间投入,如增加一起读书或看绘本、讲故事、唱儿歌、户外游戏的时间,对儿童的“言语理解”“视觉空间”“流通推理”等都存在积极影响。
采访中,宁陕县副县长毛海霞告诉记者,从2018年至今,“养育未来”项目累计开展亲子课程14.7万节,集体活动1.82万场次,照护服务3137名婴幼儿、5769名照养人。通过“中心﹢家访”的方式服务0至3岁婴幼儿,关注家长科学育儿方法的普及。目前,宁陕的婴幼儿照护服务已经覆盖所有镇村,实现了“卫教结合、康智双抚、长幼并育、中心﹢家访”的“双抚双育”模式。
“养育”助“托育”从清涧到榆林
2019年,陕南宁陕的经验传到了陕北的榆林市清涧县。作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定点帮扶县,清涧县一方面学习宁陕经营理念,同时积极对接浙江省湖畔魔豆公益基金会,成功引进“养育未来”项目。
也正是从那时起,时任清涧县秀延街道党工委书记白明亮就在时任国家卫生健康委挂职干部、县委副书记柳清海的直接推动下,协调项目点的选址和具体运营事项。
2024年8月,白明亮成为清涧县卫生健康局局长。他回忆,当年的清涧县城,“一支烟的工夫就可以走个来回”,很难找到闲置的办公场地。经过各方的争取和协调,分别在清涧城南城北建成了两家婴幼儿照护服务中心,为后续深化合作奠定基础。
去年,榆林市成为“中央财政支持普惠托育服务发展示范项目”城市之一,在争取到1亿元中央财政支持资金后,省、市两级财政又配套了1.2亿元资金。以此为契机,榆林市依托清涧县“养育未来”项目的成熟经验,率先提出“养育与托育深度融合”的新路径,将项目顺着清涧一路延展到子洲、米脂等南部五县。
借此机遇,清涧率先探索“养育”与“托育”相结合的路径,建立了“社区﹢机构﹢家庭”协同服务机制,形成了育儿合力。一方面,“养育未来”支持托育机构定期开展家庭育儿讲座、亲子活动,加强与家庭的沟通交流,了解家庭需求,提供个性化的育儿指导;另一方面,养育师充分发挥基层组织优势,开展家庭走访、育儿经验分享等活动,营造良好的社区育儿氛围;家庭则积极参与“养育”“托育”服务,做好婴幼儿的照护工作。
在家里,虽然照养人对孩子的衣食住行照料得非常细致,但在集体环境中,更利于孩子语言、情感等方面的成长,“这或许将影响孩子的一生。”白明亮说。
如今,“养育未来”项目建成5个服务中心、3个镇级服务站、2个村级服务站,累计为4191名婴幼儿和5133名照养人开展11.12万节亲子课程、1.76万场集体活动,服务人次超过11万,覆盖了清涧95%的0至3岁婴幼儿。
同时,清涧还以“托付希望、育佑未来”为使命,在国家卫生健康委挂职干部、常委副县长王静雷的积极推动下,在每家综合养育中心隔壁设立普惠托育机构,全力推进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
7个普惠托育示范点落地投用,320个普惠托位精准覆盖城乡。预计到今年底,清涧全县每千人口托位数将达5.3个,收费实行城镇743元、农村365元每月的标准,真正兑现了“政府补一点,机构让一点,家长付一点”的民生承诺。
如今,越来越多的照养人认识到科学育儿的重要性。这座黄土高原上的县城正以普惠托育为名,描绘着幼有善育的幸福图景。
“这是能帮助一代人的事”
宁陕和清涧用实践证明,“养育未来”项目不仅是民生工程,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点。在这里,每名孩子的笑声都被真实呈现,每个家庭的期待都被托举。
“养育未来”项目也得到了陕西省级层面的重视,该项目在欠发达县逐步推广,进一步促进婴幼儿早期发展,提高人口素质。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国家要求每千人口托位数达到4.5个。“我们的指标比国家高一点,要求每千人口托位数达到4.6,且每个县至少要举办一所提供普惠托育服务的机构,这是陕西省卫生健康委今年9件为民办实事的内容之一。”陕西省卫生健康委人口家庭处负责人介绍,拿到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后,榆林的干劲更足了,责任也更大了。
4月15日,榆林市普惠托育服务发展示范项目“郡宝乐园”在榆林市托育综合服务中心开园。作为市级托育综合服务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郡宝乐园”由榆林市卫生健康委主管、市妇幼保健院主办。其以“政府引领、专业运营、医育结合”为特色,提供60个托位,并推出全日托、半日托、计时托等服务模式,为婴幼儿提供全方位健康保障。
“当前,榆林市正致力于打造城乡均衡的普惠托育服务体系,以满足城乡百姓对于0至3岁婴幼儿照护的不同需求。”榆林市卫生健康委主任张军表示。在榆林市城区及经济较发达地区,重点是发展托育服务,帮助年轻父母解决工作与育儿之间的平衡难题。而在相对欠发达的“南6县”,则引入公益组织力量,探索将托育与养育相结合的创新模式,解决留守祖辈在科学育儿方法上的不足。
“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家庭需求呈现多样化特点。”张军认为,榆林市以养育助托育,探索农村地区托育高质量发展新路径。这一模式不仅回应了国家对提升人口质量、促进人口均衡发展的战略需求,还为解决农村地区“养育”“托育”难题提供了实践样本。
在国家卫生健康委挂职干部,榆林市子洲县委常委、副县长高鹏眼里,将来子洲县的婴幼儿照护工作一定会做得更好,“因为在工作开展之初可以更合理地将养育和托育做好规划与设计”。
经济发展需要大量高质量人才储备,而生命早期的1000天恰恰是生长发育的“机遇窗口期”。据了解,我国约有四成0至3岁婴幼儿生活在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家庭养育环境在促进婴幼儿早期发展方面还有待改善。
采访中,有专家认为,一个孩子可以影响一个家庭。现在的农村孩子早已不再受“吃好、穿暖、少生病”的困囿。一个普遍的共识是,如果将来他们能考上大学,找一份稳定的工作,他们的家庭就会得到更好的生活保障。
为了回应农村家庭的养育需求,浙江省湖畔魔豆公益基金会负责人表示,“养育未来”这个项目我们会持续做几十年。“我们希望在前期探索出相对成熟的模式与经验,让更多人看到它的可行性。”她期待,从长期来看,这项工作还要依靠政府更多地统筹推进,“这是能帮助一代人的事”。